(微信平台)
张老师:
09318437986
18189693238
QQ群:450851989
微信号:18189552022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合作热线:0931-8437986
张老师:18189552022(兰州智信学堂负责人)
张老师:18189693238 甘肃省
陶老师:18894007466 兰州市
柴老师:17793329878 天水市
焦老师:13389456654 金昌,武威
张老师:18393106550 兰州新区
杜老师:15101300097 陇南市
邮箱:2849654010@qq.com
微信号:18189552022
微信公众平台:2849654010@qq.com
网址:www.gsgxrz.com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小西湖西街161号(天泽苑)
详细栏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伏羲与伏羲文化
发布时间:19/09/16,来源:,访问次数:2613

李子伟

一、对伏羲神话传说的认识

平常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其实,黄帝与炎帝不是中华故地的最早居民,不是龙文化的最早创造者或传播者,还算不上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与女娲氏是中华故地上与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明确的连续不断的血缘和文化传承关系的最早居民,在中华远古史上最早创造和传播了龙文化、陶器、文字、历法等,伏羲氏与女娲氏真正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祖。根据文献记载,中华文明史开始于三皇五帝,伏羲氏位列三皇之首,是人文始祖;在一些排列中,女娲也是三皇之一。

1、伏羲神话的真谛

关于伏羲、女娲,究竟是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争论不休。而大地湾古人类遗址究竟与伏羲、女娲有无关系,更是遭遇到一些考古专家的否定。

神话的真谛是什么?表面看来,以其题材——神灵的故事——而得名的神话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的神的行为,但神话的实质却是“人话”。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曾说过:“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才是神话的原型,神话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神话记录的不是超人英雄的生活,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民族的生活,是原始人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卓越故事带进神的王国,在天上重演地上发生过的悲剧和喜剧。”神话是原始人类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和生活 经历作出的设想,这种设想“人的因素”被排除得越多,它就变得越贫乏——因为神话说到底只能是一种“人话”。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史,克服盲目的疑古思潮,我国许多有真知灼见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也提出了很好的论点。冯友兰先生就曾提出“信古——疑古——释古”的“三个阶段”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也精辟地指出:“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一书中,很有针对性地说:“这样说来,我们对于炎黄二帝的传说也应该有新的理解。如不少学者在讨论炎黄文化时所说的,历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我认为,神话传说就是在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口耳相传的民族历史。在流传的过程中,后人有演绎、有夸饰、有附会,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如果仔细剥去神话外壳的虚饰成分,历史的质素、核心自然会显露出来,神话是人类的初极关怀;神话是民族文化的基因;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当人们追踪各门学科的源头时,无一例外地要上溯到神话这块“圣地”。茅盾在《神话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历史学家可以从神话中找出历史来;信徒们找出宗教来,哲学家就找出哲理来。”卡西尔在《国家的神话》一书中也曾说:“我们从历史上发现,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无不被神话原理支配、渗透着。”认识了这些,我们才可以一步步走进神话,在那里将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原型。

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所表现的,正是被湮没了数千年的我们先民生活的原型故事。

如果说伏羲、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那么他们的创造发明为什么与历史发展奇妙般的相吻合,令人毋庸置疑呢?如果说他们是真实的人物,那么他们又为什么没有固定的人格,却总是游离于人神之间呢?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早期的人类没有力量记录下自己惊人的创造和伟大的功绩,所以只能以口耳相传的方法,把发生过的历史大事件代代流传下去。久而久之,历史便成了口头流传下来的点滴史实及掺合着虚构部分的混合体——神话传说(举例)。

2、伏羲有哪些称谓

在古代文献中,对伏羲的写法很多,例如先秦典籍《世本》中写成“包牺氏”,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写成“伏戏”,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写成“牺皇”,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写成“宓牺”,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写成“伏牺”,唐代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写成“太皞庖牺氏”,清代吴秉成等人写的《纲鉴易知录》中写成“太昊伏羲氏”……我们可以把这些繁杂的写法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和伏羲一个类型的,有伏牺、伏戏、包曦、庖犠、赫胥、庖牺、宓羲、虑牺等:第二类是和太昊一个类型的,有泰昊、大昊、太皓等;第三类是和羲皇一个类型的,有戏皇、羲皇、牺皇等。

这些称谓,包含如下基层意思:第一层包含着训诂解释,说明伏羲人文初祖君临天下,伏而化之,天经地义,正如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的:“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戏始画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义》中也说明这样的意思:“包,本又作庖,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牺;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服也,化也”;第二层意思包含着从事的事业,例如,西晋皇甫谧在《帝王本纪》中写道:“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好庖牺氏,是为牺皇。”第三层意思包含着对伏羲人文始祖的尊称,把名称与皇位结合起来叫羲皇、戏皇、牺皇等;第四层意思包含着对伏羲更大的尊敬,在名称前加大、太等字;除此之外,还包含着训诂结合民俗的解释、原始含义的解释,把伏羲解释成葫芦、混沌、太阳神等意思。

对伏羲的称谓上除了写法繁多以外,尊称上也有许多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三皇之首: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班固的《白虎通》、背诵刘恕的《通鉴外纪》等古代文献,都把伏羲列为三皇之首;第二,伏羲之王:《周易》、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吕氏春秋》、刘安等人的《淮南子》、吴秉权等人的《纲鉴易知录》、《精编廿六史》等古代文献,都把伏羲称作王或木德王等;第三,人祖爷:这是群众对伏羲的普遍尊称,甘肃天水,陕西临潼、蓝田,河北省新乐市,山东省邹县凫山等地,都建有人祖庙,山西吉县把本县一座名山起名人祖山,共同敬奉人文初祖伏羲、女娲;第四:部落首领:《辞源》、《辞海》、《中国姓氏寻根》等我国著名辞典,都称伏羲为我国古代著名部落首领。这些文献还把人文始祖伏羲称为“人类始祖”、“中华第一英雄”等。

3、伏羲生于何地

《嘉庆一统志》一八一曹州府下言雷泽即雷夏,在今山东菏泽东北。所以研究者多认为伏羲所生之地应为山东菏泽一带。荷泽也即古雷泽。《水经注·瓠子河》:“瓠海又左迳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之处也。”但《水经注·渭水》卷十七又云:“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山,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城东,帝太昊庖牺所生之处也。”同一书中,两种说法,这显然是矛盾的。但在众多的古籍中,有一点是相同的,不论是《水经注》、《帝王世纪》,还是《通纬·河图稽命征》、《史记补·三皇本记》,亦或是《元和郡县图志》、《史纲评要》诸典籍,皆载“生伏羲于成纪”。成纪即今以天水地区为主及周边地区,治所在今天天水市秦安县东北。这是不成问题的,也是无异议的。关键的问题在于作对雷泽的认识上。

除一些人认为雷泽在今山东菏泽外,还有人认为在今江苏太湖,也有人认为在今陕西蓝田。本地的研究者有认为即今西和仇池,有认为即今庄浪朝那湫,也有认为在今甘谷一带。史实地、科学地看待这些说法,虽不完全错误,但皆失之偏颇。我们不能以今天人类居住、栖息、生活的具体模式去认知古人的居栖生活情况。其实,古人的生活范围是十分广阔的。由于古代物质文明的不发达,造成了古人“逐水草而生”的实际情况。在伏羲所处的时代,已进入以农业为主的时代,而“以花为族徽或图腾形象,明显地反映了采集经济或原始农业萌芽时期的特征。”⑻古人一段时间可能在甘青高原,一段时间可能在渭河谷地,一段时间可能在关中盆地。他们不停地迁徙、转移,为的就是求得丰富的自然资源,求得氏族的生存发展。这种情况是现实的,也是可能的。但从”生伏羲于成纪”的史实来分析,雷泽不应在几千里之外的山东、江苏地域,而应当与成纪地域是统一的。

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的《山海经》研究专家宫玉海先生说的精辟入理。他说:“有史可考的是伏羲氏,距离现在约六千年,史书上说他母亲住在陕西蓝田,他生在甘肃秦安,以畜牧为主。这一片地带当然是黄土高原了。伏羲氏崇拜太阳,观天察地,制定历法,这是以日之运转为依据的。在西北高原,东望华山,西至胭脂(燕支)山,这正是日出日落的极地,也正符合日出东方偏南,日落西方偏北的自然走向。”⑼他又说:“华,指西北地域,大体指甘陕一带。”但从远古时代看,华夏民族的先祖都与“华”有关系。《纲鉴易知录》云:“伏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诸,而生帝。‘华胥’就是扶蕖,是莲花的古称。这个地方现在甘肃成纪,它的北面至今还有个莲花城。”宫先生所说的莲花城就是今之秦安县莲花乡。我曾当面问过宫玉海先生,他明确地告诉我就是今天人们称作莲花城的地方。莲花城与大地湾东西相距十公里左右,处同一河谷。这其中蕴藏的伏羲时代的文化信息是十分丰富而明白的。显然,雷泽与“华胥之渚”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大地湾所在的清水河流域,以至葫芦河流域,甚至更广更大的区域范围称为雷泽地区。《古史辩》说:“现在河南省的嵩山以西有一种戎核居住着,他们叫‘九州之戎’。这个九州并不是遍布全中国的‘九州’,乃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大地名。它的区域大抵从陕甘二省交界处起,北由陇山,南抵秦岭;出潼关,北暨殽函,南及熊耳之东;东到今河南中部的嵩山为止。这个区域地势险要,自古为戎族和诸夏的杂居地。”⑽杨和森先生说:“居住在陕、甘、青高原的古羌戎,以炎帝、黄帝为首的部落,东进中原融合东夷等民族,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⑾有考古学者说:“说笼统些,我国西北地区的各种主要文化,都是古代氐、羌及其先民的部落、部族创造的。” ⑿伏羲氏族部落生活在今陕甘高原的“古西戎地”,其族别属于古羌戎。这是学术界共识的。

《荀子·疆国篇》说:“秦西有巴戎。”著名的彝族学者杨和森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土家族、傈僳族、羌族、普米族以及古代巴人等民族皆是伏羲的后裔。他说:“可知鄂西、川东一带古代巴国的巴人原为甘南天水地区的西戎(巴戎)。天水东连陕西,南接古代巴国(今川东)。伏羲氏族的后代有一支‘降处于巴,是生巴人’,表明他们已从西北迁到今川东、鄂西一带。”

著名学者潘光旦于更早一些时候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中亦曾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说:“……我们会看到,北至渭水流域,南至嘉陵江流域,中跨汉水及巴岭所贯穿的地带,在很早的一个时期里,都有巴人的踪迹,而这三条水都导源于甘肃、陕西南部,也都靠近第一个传说中的伏羲出生之地。”

关于伏羲的出生地,说法虽然很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生于甘肃成纪,即现在的天水。其主要根据有三:其一,记载伏羲生于成纪的古代文献较多,主要有战国魏墓中发掘的《竹书纪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精编廿六史》、隋代《伏生墓志铭》、唐代司马贞的《三皇本纪》、李白的《戏赠郑漂阳》、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南宋罗泌的《路史后记》、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代李贽的《史纲评要》、清代吴秉权的《纲鉴易知录》、清代马啸的《绎史》、北宋李昉等人的《太平御览》以及《续汉书·郡国志》等。史籍《遁甲开山图》一书中虽然写道:“仇夷山(在甘肃省西和县县境内,过去长期归天水管辖,现在归陇南市管辖),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但又在另一处写道:“伏羲生于成纪,徙陈仓”;其二,有许多文物遗迹证明伏羲出生在成纪,诸如:天水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庙,有伏羲始画八卦图的卦台山,有和伏羲所处时间、地点相一致的大地湾原始遗址,有传说伏羲出生的“伏羲崖”、“伏羲洞”、“风台嘴”,有和伏羲同姓的许多人家等;其三,有许多民俗习惯也是伏羲出生在天水的见证,例如:有学者考证,葫芦就是伏羲之意,而天水不但有伏羲生活过的葫芦河,而且许多农民有种葫芦的生产风俗习惯; 有文献记载伏羲发明做绳结网来狩猎捕鱼,而天水百姓一直有纺织做绳的生产风俗习惯;文献记载伏羲发明人工取火,而天水许多地方还保存有打火石点烟烧灶火的习惯; 天水民间从古至今模仿伏羲八卦图编造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风俗,做的八卦鸡罩、八卦灶台实用美观、别具一格,这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 天水许多人用的生活用品上都有反映伏羲形象的风俗,许多古民居的门上、壁上都有纪念伏羲的八卦螭龙花蕊等图案;伏羲是彩陶的发明者,而天水秦安等地一直有捏制陶器的生产风俗,这和麦积山石窟的雕塑艺术有很大关系;天水还有写伏羲对联、唱伏羲歌谣的习俗;民间流传有伏羲、女娲及其子女的许多生动故事等。江泽民视察天水时曾题词“羲皇故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晰地了解到,雷泽即“华胥之渚”,它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其中心点便在成纪,也就是今天的天水。许多人为伏羲的生地争来吵去,缺乏大文化的人类学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显然是不足为凭的。《红楼梦》中贾宝玉说自己的先人在“华胥之国”,实际道出了个中的因由。据考证,贾姓郡望在甘肃武威,曹雪芹深切了解这一点,所以才有贾宝玉言及先人在“华胥之国”之笔。我们知道,在《山海经》这部神奇的书中,包括了许许多多广为人知的昆仑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造人和炼石补天、黄帝创世等。而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兄妹在遭遇到旷世的大洪水后,就是在昆仑高地得以躲过洪水,最终兄妹成婚,繁衍了整个人类。本人认为,“华胥之渚”的范围大到西至“咸池”(今青海湖),更是可能的。

4、伏羲的母亲是谁?

伏羲的母亲的是华胥氏,有许多古代文献记录了这一事实,华胥氏真有其人。

在战国魏墓中发现的由中书监荀勖等人整理的《竹书纪年》里写道:“太昊之母(即华胥氏)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旦远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即立,都宛丘。”

北宋李昉等所撰的《诗纬·含神雾》中写道:“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皇甫谧又在《孝经纬·钩命决》中写道:“华胥履迹,怪生皇羲。”这里写的华胥就是指华胥氏。

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写道:“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土,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这里说的神母,就是华胥之州的姑娘华胥氏。

唐代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写道:“太皞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写道:“伏羲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也。”

宋人罗泌在《路史》中写道:“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 ,尚暨叔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

明代孙瑴在《古微书》中写道:“华胥(指华胥姑娘)履迹,怪生皇羲。”

清代黄奭在《黄氏逸书考》中写道:“华胥(指华胥氏)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牺于成纪。”

清代梁玉绳在《汉书人表考》中写道:“华胥(指华胥氏)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精编廿六史》也说华胥氏是伏羲的母亲。

华胥氏所在的华胥国在什么地方呢?她为什么会在华胥国有孕于人文初祖伏羲呢?《水经注》中写道:“成纪水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昊庖牺所生之处也”,“瓠海又左径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指华胥女)履大迹之处也。”战国列御寇在《列子》中写道:“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挝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碍其,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有学者对上述古代文献上说的华胥国之地,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是在天水,就是地处泰安县的大地湾。”但是,有人说华胥国在陕西蓝田,因为陕西省蓝田县有个华胥乡; 也有人说在四川阆中;还有人说华胥国在山东泗水地区,因为那里有华胥山、华胥渚等,尽管有这些不同认识,但都认为伏羲母亲是华胥氏。

5、华胥内涵及其意义

宓牺即伏羲。伏羲的父亲是雷泽岸畔的大脚印,母亲华胥氏。这是一则感生神话,知母而不知其父,母亲华胥氏,也作赫胥氏,华、赫同意,义为“赫赫光华”,形容光华而艳丽的花朵。开花结果,果囊中包裹着籽核,是未来的新生命,就如晨曦初见,包裹着即将新生的太阳,故伏羲也直言“包羲”。据此,华胥氏即花胥氏,华、花一字,本源于花图腾的鲜艳花朵,如日之晔。《说文》:“胥,蟹醢也。”陆思贤先生说:“华胥也即‘花醢’,今言‘花蜜’,华胥义为光华而又甜蜜的花朵,伏羲氏的母族是一枝花。伏羲一作宓牺,宓一音蜜,概有袭母之意。”⑴宫玉海先生说:“历史上说伏羲氏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少昊金天氏也生于‘华胥之渚’,就是莲花之洲。中国是莲花的故乡,古代人把莲花看得崇高、圣洁,认为是生命与智慧之源。”⑵何新行先生虽然认为“华”为日光,但实质性的意思与陆思贤、宫玉海两位先生相同,即“华胥”为日光之华,可能就是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⑶

中华民族是爱花的民族。从华胥履迹生伏羲的历史神话考虑,华、花一字,华胥应是远古民族或花部落的女酋长。花族即是华族。在北京天安门前的两侧有一对华表,是明代遗物,用汉白玉精雕而成,柱体浮雕盘龙,又名盘龙柱,柱顶上雕蹲龙一躯,也名望天吼,意为对天咆号,形象地表示了华表就是通天的神柱。关于华表的源流,1983年出版的《辞源》解释说:“古代用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晋崔豹《古今注·问答解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华表是极其古老并对后代有深远影响的装饰物,是“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的图腾柱遗物,是贯通天意民情的通天柱,是确定太阳时或太阳方位的“圭表”,故曰“交午木”。“华”,这是华表得名的根本原因。研究中华远古文化,可以在华表上得到启发,或者可以说,这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中华民族的得名,反映遥远的古代有以花为图腾的华族。花、华一字,花图腾曾是氏族制繁荣时代部落联盟共同体的徽帜。苏秉琦先生《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是一把打开华人由来的钥匙:华人即花人。“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爱花的民族,植根于遥远过去氏族标记的族花,原始部落国家成立后的国花,在花的原野上,有众多的花神,在信仰与崇拜的高度去认识她们,就是象征了中华民族的起源。”⑷

明确了远古华族与花图腾的存在,再回头看伏羲诞生的神话,其内在涵义深默契合。《易·说卦》:“帝出于震。”这位“帝”就是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以后成为天帝人祖的最高称呼,一直延用到20世纪初清皇朝的覆灭。老一辈历史学家对“帝”字已有深刻研究,郭沫若《释祖妣》引王国维、吴大澂等说,谓帝像“花蒂”之形,为“生殖崇拜之一例”。郭沫若说:“古人固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可化而为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韡韡鄂不,所谓绵绵瓜瓞,天下之神奇更无过于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故宇宙之真宰即以帝为尊号。人王乃天帝之替代,因而帝号遂通摄天人矣。”

花,一朵小小的花,被捧上了至尊的位置,这是星星之火的火花,如同花蒂怀胎生出了果实,子孙绵绵不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于是华族繁衍,氏族壮大,这也是“华胥履迹生伏羲”的寓意,曦光是燎原大火的先兆。

史载伏羲风姓,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记》说:“太皞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姓风,非常有意思。韩永贤先生说:“母亲叫风华胥(花絮)”⑹,那么,伏羲如同花絮中的种子一样,是从风里刮来的。花开结籽,花絮随风飘扬,落在泥窝里,即“华胥履大人迹”。花籽被泥土包裹了起来,进入冬天,大地封冻,泥土保护着花籽越冬,这便是伏羲神号冠以“伏”或“包”的寓意。《楚帛书》作“雹戏”⑺,雹字从雨从包,是说过了冬至之后,便是立春,大地解冻,微风细雨,孕育着籽种的发育成长。《易·震》:“彖曰:震遂泥,未光也。即是说籽种刚在地里发芽,还未露出地面,未能见到光明,这是神号“伏羲”的本义。花絮落在雷泽岸畔的脚窝内,华胥因而怀妊生伏羲,华胥应是华族先祖的花神名。

6、为什么说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

人们常说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是因为讲述伏羲、女娲的许多文献、画石、文物、遗存上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例如,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写道:“……又见一神,蛇身人面,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版之上。蛇身人神,即羲皇也。”唐代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写道:“蛇身人首,有圣德……故曰宓羲氏。”北宋李昉等在《太平御览》中写道:“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西晋皇甫谧早在《帝王世纪》中就指出:“太昊帝庖牺氏……蛇身人首……继天而王。”而此《帝王世纪》更早的先秦典籍《山海经》全面记述伏羲的形象:“人首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就连《精编廿六史》中也写道伏羲“首若蛇形,生有圣德……”。

在西汉初年鲁恭王刘余所建灵光殿上的壁画中,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交尾图。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为武梁北、武开明等人建的武氏家庭祠堂,现在刻石43块,其中第一石 第二层上刻有伏羲、女娲形象,伏羲上体着衣,头戴冕冠,面有微须,下体龙身,手拿矩尺立于右侧;左侧是女娲形象,她上体着衣,下体蛇躯,和伏羲招手交谈,下体龙蛇交尾。河南省南阳地区的画像刻石比山东嘉祥县武氏家庭祠堂的画像刻石有更高的艺术水平,画面的伏羲人首龙身,头戴皇冠,上体着衣,腰部以下呈龙状。在江苏省徐州市也发现了艺术水平比较高的汉画像石,其中就有西汉末年的伏羲单体人首龙身捧日图和东汉初年伏羲女娲双体相交图。在陕西、四川、浙江、安徽以及边远的新疆等地,都发掘出类似的刻石和画像,其中在湖北省隋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彩漆弋射图衣箱盖面上发现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画像,算是发现最早的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画像。

根据现代人类学知识和原始部落民俗学知识分析断定,作为发育正常、身体健全、创造中华文明的伏羲,并不是真正的蛇身。把伏羲、女娲描写成“人首蛇身”,是说伏羲、女娲身上有形似蛇状的标志或装饰物,它反映了原始先民崇奉的图腾物形象,用以把本氏族部落集团和别的部落集团区别开来; 蛇标志变成龙标志,反映了伏羲部落集团的扩大、证明伏羲是龙文化的始祖。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说明伏羲氏族是蛇部落或龙部落,反映了图腾信仰的存在。

7、洪水与葫芦神话反映了什么

洪水与葫芦神话反映的都是伏羲、女娲创世的神话传说。

古籍中说,女娲氏统治末年,有诸侯共工氏骄横跋扈,作乱天下。女娲氏派祝融氏与共工氏作战,祝融氏吐火,打败了共工氏,失败的共工氏十分愤怒,用头撞击不周山,不周山因而崩裂了。这座不周山,原来是一根顶天柱子,上端顶着天河,不周山一倒,天塌了个窟窿,天河里的水便哗啦啦地流到地面上来,造成世上大雨倾盆,滔滔的洪水,到处泛滥成灾。女娲想,天塌了个窟窿,如果不补上,天上的水还会不断流到地上来,怎么办呢?她从江河湖海里捞了许多五色石子,用火烧炼,一直把石子烧成了石浆,女娲抓起这些石浆,一块一块地将天上的窟窿补上,天一补好,太阳出来,天上出现了五色彩霞,这些彩霞就是五色石子炼成的。但刚补好的天空尚不平稳,有摇摇欲坠之势。于是,女娲找到一只巨大的鳌,砍断它的四只脚,作为擎天柱,分别由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支起苍天,总算把天给撑稳当了。女娲还把天下的芦苇烧成灰,用来填地,把洪水排走。

关于中国上古洪水神话的传说版本很多,广泛存在于各民族中间,但都与创世有关,而且都与人类的两种生产方式有关,即战胜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生存斗争与战胜自身、繁衍人类的生产行为。原始社会的人口出生成活率极低,大约是50%左右。古时女子生产时,羊水流出,胎盘剥离,又有羊水混合血液流出。由于先民科学知识较低,所以孩子分娩时新生儿吸入羊水而导致窒息的情况很多,远古人类遂以为羊水、血水是一种极大的威胁,而将之视为“洪水”。旧时将女子视为“祸水”的观念大概即缘于此,旧时女人生产时,坐在灰堆上,也即女娲烧芦灰填地的遗俗。总之,洪水神话反映的是伏羲、女娲时代先民们与自然、与自身作斗争时的行为,这些行为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认识自身的创造精神,我们应当科学地认识它。

葫芦神话仍然是关于伏羲、女娲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创世神话。仰韶文化大地湾和史家遗址中出土的两件葫芦形女性雕像,已被公认为是原始先民对于葫芦生人崇拜的人格化。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酷似妇女,以生动的头部和凸起的大腹,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妇女的特征,表现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对于女性崇拜和对生命的渴望与绵延子孙后代的向往。它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的“女神”、“大地之母”,就是当时人们对于葫芦崇拜的人格化,也就是现代所谓的“图腾”。初民将瓜瓠、葫芦当做女性生殖器的向征,已是学术界公认的说法,彩陶的发明,明显是先民们以为葫芦多子而对地母用血肉之躯和子宫生养万物这一行为的模仿。因为陶器取像于植物所由出的子宫——葫芦和人所由出的大腹便便的母腹,在史前人类看来,这两者是一回事儿。而且葫芦神话与洪水神话也可能是一回事。云南彝族自认是伏羲的后裔,在其氏族的神话传说中,认为“熊血(指羊水)化为洪水,兄妹躲进葫芦,后结婚为人类祖先”。这正是女性分娩时流溢的血水演化为洪水以及葫芦生人的变异。

8、伏羲龙图腾是怎样形成的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之一,是产生于原始时代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依岑家梧先生的看法,通常所说的图腾,就是人们相信某种动物为“集团之祖先,或与之有血缘关系。”

“最早的图腾是动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动物图腾中,最早的又可能是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的形貌、生理特征和行为与人较为接近,较容易被人认为是同类。至于其它非哺乳动物图腾,可能是万物有灵观念产生后出现的。”依此种认识,我们来分析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确实有可信之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除龙、蛇、鸡三种外,其余九种全是哺乳动物。鼠虽是十二生肖中最小的动物,但却是哺乳动物,而且列为榜首。

龙是我国古代各部落、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因此它不会在很少崇奉或无人崇奉的图腾的基础上产生,它只能在许多氏族部落都崇奉的图腾的基础上形成。据史籍记载,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很多。《说文》云:“南蛮,蛇种。”“闽、东南越,蛇种。”被称为蛇种者,都是以蛇为图腾的。又《山海经》记有众多的“人面蛇身”或“蛇身人面”之神,伏羲、共工等许多神也被描绘成“人首蛇身”。据统计,《山海经》中记述的八十六个半人半兽神中,半兽为猪、马、牛、羊、犬、鸡的神就有二十六个,占百分之三十。根据民族学资料,这些半人半兽形象,大多是图腾祖先或图腾神形象。这说明在古代有很多氏族部落以蛇或其它哺乳动物为图腾。正因为如此,在蛇图腾基础上演化的龙才会被大多数氏族部落所接受。所以,龙当然是蛇图腾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但从历代龙的不同形象来看,龙不是一次定型,而是在吸收了众多动物的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成形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人是在以蛇为主的基础上,不断构想,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由简而繁,由不统一到统一,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知的有角、有足、张着血盆大口,凶猛无比的龙。《尔雅翼·释龙》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龙皆是“头似驼(或似猪)、角是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的九似之形。这形象地说明了龙是以蛇为基形,兼取诸兽之长而逐渐形成的图腾神。闻一多先生《伏羲考》中说:“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鼠的尾,鬣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9、伏羲和伏羲氏有什么区别

古人视伏羲为人世间的上帝,上帝是不会死亡的,因为上帝是神。所以在伏羲氏部落里,一代接一代的酋长,就是一代接一代的氏族公社的人物,是一个名号,正像“国王”这个名号一样,不论世事如何变幻,都要用“国王”一样,他们都是一代帝王的名号,所以伏羲也是一代又一代伏羲的称号,这个名号属于氏族公社公有。而伏羲氏则是指一个时代,代表一个部族集体。古史记载,伏羲氏、女娲氏之后是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共十五代,都袭用伏羲的名号。

10、伏羲时代与大地湾文化遗址的关系

关于伏羲时代与大地湾文化遗址的关系,虽然我们至今找不出直接的考古证据,但是众多的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当在同一时期,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著名历史学家李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二编“五帝与文明初曙的英雄时代”,对伏羲时代大地湾的关系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对伏羲神话的历史真实性也予以了让人信服的论证。书中写道:“现在知道,中华大地是早期人类的摇篮之一,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我们的祖先曾靠采集一切可食之物兼捕捉小动物为生。后来,随着生存技术的进步,学会了猎取大兽……在采集狩猎的基础上发明了农业,进入了生产经济时代。所以“取牺牲以供庖厨”的伏羲氏和“耕而作陶”的神农确是历史进程中的两个重要的里程碑。⒁书中又写道:而女娲,在很多神话传说中,与伏羲是兄妹婚的象征。而这种婚姻形态在历史上存在过,已没有疑义。联系“上古男女无别,太昊(伏羲)始制婚娶”,可知伏牺还代表了从兄弟姐妹群婚,发展到排除血缘群婚习惯的产生,出现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说的第二种家庭形态“普那路亚家庭”,并由此发展形成氏族制度。

中国的资料,再一次证明了摩尔根关于传说时代人物的精辟见解:“无论罗马那七位所谓的国王究竟真有其人或是神话人物,无论归功于他们的任何立法活动究竟是实有其事或是出虚构,这对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来说均无关紧要。因为,有关拉丁社会古代组织的种种情况仍为罗马制度所吸收,从而流传到了有史时期。我们感动幸运的是:人类进步的事件不依靠特殊人物而能体现于有形的记录中,这种记录凝结在各种制度和风俗习惯中,保存在各种发现和发明中。”⒂作者得出结论说:“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考察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就可以排除围绕传说时代人物是否实有其人而产生的种种迷惘,直接求索三皇五帝传说所反映的真实历史。”

在论及三皇五帝时期文明因素出现的情况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写道:“文明因素的出现及社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各地区相继出现大型中心聚落,大的面积上万平方米,而且建筑规模和质量明显高于周围的一般聚落。如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原始殿堂,规模宏大,残破面积约290平方米,有质量考究的原始水泥地面,每平方厘米可抗压达120公斤,强度相当于100号水泥砂浆地面。主室中央一个直径超过2.5米的大型火塘,可能是燃烧宗教圣火的处所。室外,正门前是一块约130平方米的地坪。研究者认为这至少是一个部落联盟首脑的驻地。各个文化都有这样一些大型的中心部落,各个文化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交流和联系,透露出传说黄帝时有很多‘诸侯’,存在‘万国’而且有所往来之说并非全无根据。”李学勤先生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研究伏羲时代与大地湾文化遗址的真实历史关系揭去了神话迷纱,使我们可以直入正堂溯本求源。

二、伏羲文化

1、伏羲的文化功绩

从伏羲、女娲传说的演变及发明创造可知,其文化创造的内容几乎包括了远古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有画八卦、造书契、作网罟、取火种、平水土、造甲历、制嫁娶、创礼乐、立占筮等内容。所以有人称伏羲不但是“一个非凡的文化英雄,而且是一位无与伦比的科技领袖,科学、文化、艺术、冶金、历法、包括婚姻礼教等,所有的文明都沐浴过他的神性的光辉。……我们称伏羲为科学大神、文化大神、哲学大神、音乐大神、宗教大神。”诚如所言,伏羲作为创世神和华夏始祖,在人类迈向文明的征途中,他带领先民们仰观俯察,认识和征服自然,创立各种名物制度,发明了不少生产技术,虽然后世传说中伏羲发明创造的内容有附加成份存在,但他作为古圣先王中第一位创制英雄,引导华夏民族先民告别洪荒,迈向文明并取得不少文化创造,则是确信无疑的。

对伏羲始作八卦,从先秦的《易》经、汉代的纬书,直至清代的许多著作,历代学者众口一辞,认为是无可置疑的。《周易•系辞下》:“古代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天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连认为三皇事迹“不雅驯”而不作《三皇本纪》的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而中国的第一代“疑古大师”王充也在《论衡•作对篇》中说:“《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始作八卦,标志着伏羲时代先民认识水平的突进,对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特殊性的意义。阴阳八卦所反映的对立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独特模式,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里所说的“后世圣人”即是指伏羲。原始时代,结绳记事是全世界民族中共同存在过的现象。这种方法,容易使各类事情混淆,后来伏羲氏族创造了契刻符号,比结绳记事简便明了多了。这种在器物上的契刻符号,在与伏羲时代相对应的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几十种。《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中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的陶器上发现的十余种彩绘记号,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大地湾三期文化上的陶器符号,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发掘者认为可能是介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的一种记事符号。”这种看法目前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

伏羲时代,生产工具有了重大进步。伏羲发明了渔猎工具,使渔猎业空前进步,进而开始了原始农业,社会进入了农牧并举的时代。《周易•系辞下》说:“(伏羲)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网坠、骨鱼钩、鱼叉等捕捞工具,彩陶器上大量的鱼类等动物的图纹都能证明伏羲时代畜牧业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谯周《古史考》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前已述及,伏羲、女娲是我国华夏族班辈婚的创始者。伏羲、女娲改革了婚制,开始了对偶婚,这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伏羲的功绩除了以上所列举之外,还有人工取火(一说燧人氏钻木取火,其历史背景也应是伏羲时代)、平除水土、创制历法、制瑟作埙以成乐礼等。

女娲的功绩更是伟大。她是一位生育人类的母亲,又是一位建造天地的神灵。她用黄土造人,排除了上帝赋予灵魂的荒诞怪论,表现了思想史上一定的唯物精神;她领导氏族部落披荆斩棘,改造自然环境,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成了名闻遐迩的女领袖,被后人称为帝,为皇,为国君,完全是上古人民斗争史在神话传说中的反映。女娲的功绩就是繁衍人类,改造自然,化育万物,涵盖了人类两大生产的全部领域。

伏羲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在中国西部渭水流域的黄土高原上活动的伏羲部族不断发展壮大,后来又出向四方流布迁徙,经过和东方部族的斗争融合,其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于是就有了许多发明创造。而伏羲、女娲正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后人便将这个时代的发明创造统统依托在他们身上,以表示对这二位杰出的部族首领的崇拜和颂扬。可以这么说,伏羲、女娲的发明创造既是属于伏羲、女娲的,同时也是属于整个伏羲时代。

2、伏羲神话传说的民俗释义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由来以久。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引《春秋世谱》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这说明伏羲、女娲是兄妹关系。唐李冗《独异记》则对兄妹二人的成婚经过作了生动的描述:“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子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在汉代以后的画像石、画像砖中,伏羲、女娲的交尾像成为常见的题材。在对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进行解释的时候,汉代画像是一批十分宝贵的资料。“它们可以把两种伏羲女娲——作为创世神和文化英雄的伏羲女娲,以及作为人类祖先的伏羲女娲——联系为一体。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是手持曲尺圆规的,这表明他们具有文化英雄的身份,他们同时又是两尾相交的,这又隐喻着他们是人类的生育者。”

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牺氏之别号。”春皇主导春暖花开,万物复生,因时播种的春天,当然也有生殖的涵义。东汉许慎《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可见女娲是大地之神,大地之母,自然之神,也就是“造物主”,生殖涵义是不言而喻的。“按照史前人类‘诗性智慧’(维柯语)的逻辑,万物均自地母的宫门奔涌而出,人类何独不然?谷粒静卧地母的宫腹伺机而动,人类何独不能?”所以,后世便把女娲奉为高禖之神,“高禖”的意思就是作为神媒的婚姻之神。民间信奉的“后土”之神便是女娲女神的演变。山西万荣县的后土祠是全国最著名的女娲庙,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因为女娲有可以造人的本领,民间便把她奉为送子娘娘,这种风俗并且持续了千秋万代。如果把中国各地的创造女神的故事拿来作个系统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女娲实际上是中国各民族共同信奉的母亲女神或祖先女神,这个祖先神的信仰曾经同图腾信仰相结合,所以女娲获得了人首蛇身的形体;由于土地崇拜同生育信仰的关联性,女娲遂成了高禖之神,黄土也成为女娲造人的材料。女娲神话也很有一些中原色彩,更明显带有西北地域的色彩,因为黄土是中原大地的显著特点,而西北则有深达地下一千多米的黄土层。另外,伏羲、女娲为风姓,而“风”有雌雄相诱煽情之意,这也可作为交尾像具有生殖含义的例证。赵国华在《生殖崇拜论》一书中说:“女娲本为蛙,娲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又发展为女性的象征。尔后再演为生殖女神,伏羲也许本为蜥,蜥即蜥蜴,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又发展为男性的象征,尔后再演为男性生殖神。古人之所以奉伏羲为‘春皇’,原因即在于他是一位生殖繁育之神。”

在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中,最有名的要数“葫芦娃”和“滚磨扇”的故事。可以说,这类故事普遍流传于我国各民族之中。根据闻一多的考证,“伏羲”又写作“庖羲”,在古代读音和“瓠 ”相同;女娲又叫作“ 娲”,在古代读音和“  瓜”相同。而 瓜、  的意思都是指葫芦瓢。所以闻一多说:“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义实只一。二本皆谓葫芦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闻先生的意思是说,女娲就是伏羲,这话很有道理。民间传说中“伏哥”、“羲妹”一类的称呼,可证明这一点。而在天水地区,人们常戏称男女青年的脑袋为“瓜葫芦”,这是再典型不过的确证。葫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的植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葫芦籽出土。由于葫芦具有多子、中空的特征,很容易使人产生生育联想。由于这样的原因,古人便在葫芦这个物象中寄寓了关于人类起源或氏族繁荣的信仰。在伏羲、女娲的故事中,人类生命的种子是通过葫芦保存下来的。这恰好表达了葫芦生人这样一个生育意象。后代的男女成婚喝交杯酒之俗也由此而来。《诗经•东山》中所言“有敦瓜苦”,说的就是用来合卺的两半葫芦瓢。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而由滚石磨相合断定,这更是一个有意思的传说。在西北地区,对男女的性身份有个谑称,即把男的称做是石磨的“上扇”,把女的称做是石磨的“下扇”。听似不雅,然而与伏羲、女娲兄妹成婚滚石磨的故事内涵完全相合。如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内容大都生发了后世的婚配习俗。如伏羲、女娲兄妹抛线引针成婚的传说,即羲妹让伏哥抛起线头,看它是否能穿过羲妹手中的针眼,能穿过即同意结婚。线的形态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男根,而针眼则明确地表示了“母子”。所以,后世把介绍男女婚配的行为叫“穿针引线”。再如前面提到的点火合烟测问天意决定婚配的例子,也能说明问题。在渭水流域,人们把“婚姻”称“婚姻(读Yan),“烟”与“姻”间相近。这样称呼,大概是“点火合烟”故事的遗俗吧。

可以说,从伏羲、女娲开始,我国华夏各族,由原始杂交婚演变为血缘家族的班辈婚。也就是说,伏羲和女娲是我国华夏族班辈婚的创始者,是他们奠定了我国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婚姻“法“,于是被后人尊为婚姻之神。班辈婚限制了父母辈与子女辈的杂交,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而完成这一历史进步的关键人物,正是伏羲和女娲。《太平御览》卷一七八引《帝王世纪》说:“太昊庖牺氏制嫁娶之礼”,又引《帝王世纪》说,女娲氏“承庖牺制度”,《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说:“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伏羲、女娲故事传说的涵义也正同古籍中所说一样,以不同的口耳相授形式揭示了伏羲、女娲关系的历史真实性。

转发,传播正能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