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
张老师:
09318437986
18189693238
QQ群:450851989
微信号:18189552022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合作热线:0931-8437986
张老师:18189552022(兰州智信学堂负责人)
张老师:18189693238 甘肃省
陶老师:18894007466 兰州市
柴老师:17793329878 天水市
焦老师:13389456654 金昌,武威
张老师:18393106550 兰州新区
杜老师:15101300097 陇南市
邮箱:2849654010@qq.com
微信号:18189552022
微信公众平台:2849654010@qq.com
网址:www.gsgxrz.com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小西湖西街161号(天泽苑)
详细栏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认证动态
解读---老子
发布时间:20/12/29,来源:中国老子网,访问次数:1711
老子简介
 潘又泉
 
    在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之中,《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在中国文化思想方面的地位与影响仅次于孔子,其声望是很高的。不幸的是后来有些人以迷信的观念解其著作,并对他的身世大加神化,编造了许多荒诞的传说,以致使许多人对他当年的政治见解和哲学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误解。近年来,乡亲秦维聪博士花了不少功夫,编著一册《李耳道德经补正》,对老子当年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做了一番科学的分析和开发。同时秦博士嘱我写一些有关老子在鹿邑故乡的传闻和遗迹,作为该书之“跋”,不揣固陋;谨述如次。
     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当年的所谓楚国苦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所谓厉乡曲仁里,就是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的太清宫镇,现在这里还沿用着传统的厉乡沟(亦名赖乡沟)和牧牛场等地名,据云后者即为老子幼年放牛的场所。
    鹿邑县原来是一个偏僻的小县,但竟然出生了老子这位名震中外的哲学家,甚至是能够保佑四方的“神灵”,所以乡亲们都从心底里对老君爷感到光彩和荣耀。把他看作是善良和智慧的化身。中国的知识分子多称李耳先生为老子或老聃。但本地乡亲们却习惯而亲切地称他为“老君爷”,犹如自己的长辈一般。
    本县纪念李耳较大的历史性建筑有两处:其一是上面谈到的太清宫,另一为老君台。
根据光绪版《鹿邑县志》的记载,太清宫最初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一六五年),初名老子庙。桓帝刘志曾派中常侍左悺、管霸先后两次来此监督修建,把老子庙改名为老子祠,并钦命陈相边韶撰文镌立老子祠碑。这是纪念老子的早期建筑,是太清宫的前身。老子的真正“发迹”,始于唐朝。因为唐高祖(李渊)姓李,于是这位大唐帝国的开国之君,就追认老子为其“始祖”,从此老子就阔起来了。李渊之后,老子屡告升迁,唐高宗李治带头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继由女皇武则天氏加封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更追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这样,当年的老子祠一下子就变成了唐王朝皇帝的家祠——“太庙”,于是大兴土木,隆重扩建。在天宝二年(公元七四三年),唐玄宗正式钦封这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为太清宫。一个人死后能因其姓氏而致如此之贵者,恐怕除了老子以外是不太多的了。
    据县志记载,太清宫分“前宫”和“后宫”两大部分。两宫相距约半公里,当中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静河,河上有座会仙桥。两宫占地约七百二十余亩,各种建筑六百余间。“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殿前有“御道”,直通“午门”。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和“清静阁”等。在“太极殿”内,供有老子巨大塑像。殿前的地面上立有高约一米半、直径约二十五公分的铁柱一根,俗称“赶山鞭”,这是因为老子曾担任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或“柱下史”——类似国家图书馆长之类的官员,所以用这根铁柱作为纪念的标志。“后宫”为“寝宫”,正式名字叫“洞霄宫”,周围建筑略少于“前宫”。如此两宫相联,殿阁林立,松柏交翠,流水淙淙,整个建筑群可谓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十足地表现当年唐王朝时代中国国运兴隆的豪华气象。这座壮丽的太清宫建筑群,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当然也免不了要遭受战火的洗礼,可是老子的“官运”却并未因为人世间的改朝易代而告终结。
     到了宋王朝的大中祥符六年(公元一0一三年),宋真宗赵恒又继续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亲蒞鹿邑县太清宫朝拜,还御书“先天太后之赞碑”镌立于“后宫”。到了宋徽宗赵佶时,曾下诏重修太清宫,大致恢复了旧观。不幸在北宋末年因“靖康之乱”复遭破坏。金、元两代又获重修。太清宫的真正厄运发生于十四世纪的六十年代。那时,韩林儿要在鹿邑的近邻毫州称帝,自号“小明王”,并要大盖宫殿,但又苦无现成的建筑材料,随“敕令”把太清宫中较大的建筑拆掉,把材料运往亳州去了。后来在明朝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和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一六七八年),先后修缮了两次。但在清朝咸丰三年(公元一八五三年),又遭到部份破毁。此后再也没有重修的记载。咸丰之后,内忧外患,战火连年,偌大的一个建筑群,只好任其荒芜了。
在我写这篇文字之前,曾经作了一次实地调查,发现“前宫”仅存“太极殿”一座,殿旁的两棵汉柏却依然苍劲无恙。那根“赶山鞭”也仍然坚实如初。“后宫”的正殿和东西配房尚存。尤为可喜的是看到当年赵恒书写的“先天太后之赞碑”,仍旧巍然屹立,并重新包上了碑楼。因为它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了。
     另一座纪念老子的建筑为老君台,座落在鹿邑县城东门之内。该台始建的年代不详。但鹿邑县志上有“天宝二年(公元七四三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前”的记载,证明老君台至少在唐朝天宝之前已经存在。这是一座平地而起的圆柱型建筑,是座周围略带棱角的高台。基部直径约三十米,高约十米,全由灰砖砌成。顶端面积约七百余平方米。周边有城垛,颇像长城上的一座圆型城堡。台子的南面紧接着一座巨大的直角三角形式的台阶。台阶宽约三米,由青石筑成,共三十二级。拾级而上,面临“山门”,“山门”上悬有一匾,镌有“无我无物”四字。该匾于抗日战争时毁于日军之手,现在匾上改书“老君台”三字。进入“山门”,则是三间正殿,殿内正中供着高约三米的老子铜像一尊。殿门外的两侧墙上,分别嵌着镌有“犹龙遗迹”和“道德真源”楷书的石方。殿前东南角也有一根高约半米、直径约二十五公分的“赶山鞭”。正殿左右各有配殿一间,分别供奉王灵官和赵公明的立像,面目凶狞,栩栩如生。殿后有小房两间。整个台面,青砖铺地,并有松柏十三棵,琉瓦苍松,掩映成趣。台下紧靠台阶的平地上建有宫殿式的“享殿”俗称“捲棚”五间,可惜于一九五八年毁于火灾。“享殿”西面有一侧门,门旁对联为:“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上联写景,因为侧门外面原来是二百多亩地的大水塘,绿水荡漾,白鹭飞翔;下联写事,是老子骑青牛、驾紫气、冉冉而下的神话传说。“享殿”南行至大门是一条长约二百多米的笔直的砖路,宽约四米,路旁则是花园。大门以南临大街路北,有一砖建的碑坊,高八米,四柱三门,正门上方镌有“众妙之门”的匾额。两侧砖柱上刻有对联:上联为“地古永传曲仁里”,下联为“天高近接太清宫”。附近并有高约一米余的石碑两块,分别镌有“老子故里”及“孔子问礼处”。碑坊面临直通东西城门的大街。
    现在鹿邑县城四周的城墙,早已不复存在,而老君台的一些文物,包括老子的铜像、“赶山鞭”、砖牌坊和镌有“老子故里”的石碑等等,都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惨遭“红卫兵”彻底破毁,已荡然无存了。但是台子本身和台上的庙宇还保存完好,台上的千年松柏也有幸健在,现在依然苍郁葱茏,枝叶扶疏,可供游人观赏凭吊。
     关于老子的晚年,历来有种种荒诞不经的传说。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上面有“……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等语,一些人便借此大做文章。有的说他“白日飞升”,有的说他“一气化三清”,有的说他活了两百多岁,甚至有人说他到了印度,作了释迦牟尼的老师。真是越扯越远。另外如张角、张陵之徒,更以老子之名,宣扬迷信,尊他为“道”教的始祖,实在令人感到荒唐。根据学术界近年的考证,老子逝世于今陕西省的扶风县,安葬于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那里现在还有老子的坟墓。但老子确切的去世日子却无从考证。
    关于老子出生的年代,颇多争论。但根据考证,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五七一年。至于他出生的确实月日,还未见之于著录。不过本县乡亲却有一个自古流传下来的老风俗,那就是每逢阴历的二月十五日,必在太清宫和老君台同时举行大规模的朝拜老子的“庙会”,并且认定这一天就是老子的生日。这种一连四天的盛大纪念性庙会,因是千百年来一脉相袭,从来未间断过的民间活动,所以把阴历二月十五日视为老子的生日,看来是比较可靠的。这种庙会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的另一个原因,乃是由于本县地处华中平原,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又因黄河在此经常泛滥成灾,以致水、旱、蝗、疫,兵荒马乱,内忧外患,搞得乡亲们的生活极端困苦。在天高皇帝远,无依无靠和天灾人祸相继地摧残下,乡亲们把生存的希望,只有寄托于“老君爷的保佑”上了!所以越是战乱和灾荒的年代,纪念老君爷的香火越盛,亦云惨矣!
    但是近些年来,乡亲们对老子这种传统式的迷信和崇拜的习惯,却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安定了,教育普及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发展起来了,人民的文化、科技和生活的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像当年那种向老子烧香求佑的事当然已经不复存在,即使是称老子为“老君爷”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现在年轻的乡亲们多称他为“老君”或“李耳先生”,不再迷信他,不再把他视为能够保佑四方的神灵;而是对他表示衷心的尊敬,并把他看作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这确是一个可喜的转变。
 1987年3月14日
潘又泉:豫东著名教育工作者,原政协鹿邑县委员会副主席,老子文化研究专家。
文化旅游